您的位置:首頁 >文化 >

《春江水暖》用卷軸美學對電影語言進行中國式重構

2020-09-10 09:54:14 來源:文匯報

◆《春江水暖》海報

對于選擇在視頻網站上線的國產電影《春江水暖》來說,最大的遺憾可能是,觀眾無法通過大銀幕來感受卷軸美學在電影中的極致運用。但這并不代表它只有形式。與此前同樣嘗試將中國畫融入電影表現(xiàn)手法的《冬》和《長江圖》不同,《春江水暖》在內容上更加日常,除了一江山水之外,還有與那些山水生死相依的人和事。電影如畫卷,是一種高度的美學構成,但其中展開的內容,卻又是被掩映在富春江山水皴褶之中的煙火人間,流淌的是生命的無奈與美好。

可以說,《春江水暖》是在用卷軸美學對電影語言進行中國式的重構。這是一種極有意義的視聽語言的嘗試。如果我們希望電影這一來自西方的發(fā)明能真正被打上中國的烙印,這種進入中國文化藝術傳統(tǒng)深處進行的探索就是必不可少的。

卷軸美學:

電影語言的中國傳統(tǒng)

《春江水暖》給觀眾最明顯的視覺感受是它不一樣的鏡頭運動方式和畫面構圖追求。在某種程度上,你也可以說它不像一部電影,更像是一幅流動的山水畫。

有一段12分鐘左右的橫移長鏡頭給人極深的印象。那是江一和顧喜相約江邊去見江一開船的父親,途中江一跳入水中沿江邊游泳,然后再上岸與顧喜行走奔跑,最后一同登上他父親的船頂駕駛艙的過程。攝影機猶如觀眾的眼睛與他一路相隨,而隨著江一的游動和他與顧喜的奔走,江中來來往往游泳的人、岸邊釣魚的人、臺階上休閑的人、水邊遛狗的人,一切熙熙攘攘都在垂柳綠蔭和亭臺樓閣的掩映中一一浮現(xiàn)。這打破了常規(guī)電影語言的焦點透視法則和蒙太奇結構方式,更多地借鑒了中國傳統(tǒng)視覺藝術,尤其是繪畫中的卷軸美學的傳統(tǒng),形成了一種如在目前的觀賞效果。但這種觀看體驗又不完全和中國傳統(tǒng)卷軸繪畫欣賞中的游觀相同,因為這個攝影機的視點是移動的,因而它不僅僅是一種心理上的移形換影,而是一種真正模擬了人在“畫”中游的視覺體驗。另外,在這種游觀式的觀看中,除了眼前不斷變換的風景吸引觀眾外,通過江一和顧喜的交流,電影也向觀眾傳達了更多的信息。而當江一拉著顧喜跑起來之后,又改變了畫面流動的視覺節(jié)奏,形成了一種非常豐富的觀看體驗。事實上,在影片24分鐘左右的橫移鏡頭中,突然從天而降的陣雨在節(jié)奏上也有這樣的神來之筆的效果。

如果說這種橫移的長鏡頭構成了一種手卷式的觀看體驗,那么電影在縱向上則利用一些地理形勢形成了構圖上的立軸式欣賞空間。電影中屢次出現(xiàn)的斜向上下伸展的石梯路,結尾處縱向穿越畫面的山脊和一家人下山的路,都是如此。雖然這種構圖不可避免地具有焦點透視的效果,但由于鏡頭往往處于全景和中近景,并且有大量的樹木植物遮蔽了路的兩端,從而使得這種透視無法在縱軸上全部完成,觀眾的視線也就更多地集中到人與景之間的關系中。同時,影片中也有大量固定鏡頭,如在不同季節(jié)和時間多次拍攝的江上老二家的漁船,將江楓漁火和獨釣寒江的詩意帶入現(xiàn)實生活,則類似于中國畫中的冊頁,在卷軸的流動展開中通過點狀的描繪進一步增添了電影意蘊深長的審美意境。

生活褶子:

平凡世間的人倫情感

在追求電影語言的中國重構中,《春江水暖》更難得的是將這種藝術表達的創(chuàng)新與對一個家族故事的人倫觀照非常緊密而又精巧地結合了起來。隨著卷軸的打開,那些隱藏在幽秘之處的生活褶子便一一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

電影的故事平凡普通。余家四兄弟在給母親慶祝70大壽的時候,母親因高血壓突發(fā)中風。老太太出院后,圍繞照顧贍養(yǎng)的問題四弟兄各有尷尬。這是一個在江浙一帶極普通的家族,四兄弟之間既有各自的問題、算計,又有相互的幫襯、扶持。老大不管是處理家里還是兄弟間的關系都力不從心,但還是要管;女兒顧喜大學畢業(yè)回家不聽父母安排,喜歡上了從國外留學回來當老師的江一,這讓老大媳婦鳳娟非常不滿,連女兒的婚禮都拒絕出席。老二房子拆遷了,兒子結婚要買婚房,沒地方贍養(yǎng)母親,求哥嫂繼續(xù)照顧,但老大兩口子忙于飯店生意無暇分身,只能將母親送到養(yǎng)老院。老三見面只有借錢,被人追債東躲西藏,但當他有錢的時候,不但還掉了老大老二的欠款,還將養(yǎng)老院的母親接回自己的家里和腦癱的兒子一起照顧。這正是中國家族個體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人倫情感,瑣碎真實而又典型。

除了家族兄弟之間的人倫情感,電影還敞開了代際之間的價值沖突。這一點,非常激烈地體現(xiàn)在顧喜對自己愛情的堅定追求上。電影中有一段巧妙的蒙太奇畫面。顧喜爸爸給她小叔介紹了一個相親的女人,他們約在江邊見面;而顧喜和江一就在他們的上面。當兩個年輕人在討論父母愛情和與子女的關系,并在交流中不斷發(fā)生價值和情感共鳴的時候,兩個中年人則在為牽手和年齡的問題而尷尬。這是兩代之間的鏡像。對于父母而言,年輕人不懂事不聽話;對于子輩而言,父母則只有婚姻沒有愛情,還要以愛之名規(guī)劃孩子的人生。這種沖突是如此的對立激烈,以至于顧喜寧愿被趕出家門,承受沒有父母認同的痛苦,也要嫁給自己喜歡的江一。然而,在老太太過世后,這一切似乎都消散了。當顧有福給江一講述他當年因為追求妻子而被岳母轟出門去的故事時,他們才知道,父輩是有愛情的,他們對愛情的追求一點也不比他們少。就像老二在妻子生日的時候,也會親自為她買一條鮮艷的圍巾一樣。只不過,他們的愛被生活艱辛褶皺所深深掩蓋,也缺一點點與后輩溝通和理解的機會。

電影的結尾,老四戴著老三送給他的墨鏡,走在一家人的最后。然后,他站住,推開墨鏡,回頭望望山頭,似乎還在想已經永遠離開的母親,又轉身戴上墨鏡走下山去。母親走了,老三被抓了,但家還在,家人還在,富春江還在,于是便有未來,因為他們都是生活在富春江里的“魚”。

時間意識:

多重壓縮堆疊中的記憶

《春江水暖》當然有明確的時間意識,這便是春夏秋冬。但這只是電影時間表面的線性邏輯。事實上,電影對時間性的處理具有非常豐富的層次,在線性時間的表面下形成了各種時間的穿越空間,很好地擴展了電影的表意可能性。

電影首先面對的是物質空間的消失。城市的發(fā)展導致大面積的拆遷,電影中有一段紀錄工人拆遷房子的段落特別有意思。一個好奇的工人在黑暗中打開打火機,拿起了一張照片和一封信,讀出了被遺棄在這里的幾十年前的一段愛情。這短暫的火光偶然打撈了一段沉默的記憶,但它只是一個瞬間便又要歸于沉寂,因為它雖然照亮了過去但卻注目著未來。類似的場景,在老二家的船上再次出現(xiàn)。陽陽翻看家里相冊的時候抖落出一張老照片,那是他父母1985年時的生日合影。他把它夾在鏡子的邊縫里。父親看到了,許是想起了過去的時光,兩口子騎著三輪車專門來看當年生活的老房子最后一眼。當房子被推倒的時候,妻子感嘆了一句,“住了三十年的老房子啊”,一瞬間便煙消云散了。但鏡頭一轉,夫妻倆已經在為兒子看婚房。時間變成了壓縮餅干,在合適的時候它總會膨脹。

時間意識的壓縮重疊在癡呆的老太太身上體現(xiàn)得最為明顯。老太太連家里人都不記得了,卻給顧喜和江一講清楚了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才能黃土變黃金的道理,只不過她說的是顧喜的父母。在顧喜媽媽要趕他們走的時候,也是老太太出來阻止,因為她認識孫女孫女婿,她一直在等他們回來。而在她死后,老四在墓前讀她的日記作業(yè),我們會發(fā)現(xiàn),她其實什么都記得,無論是過去還是未來,只不過忘記了現(xiàn)在。

記憶可以被壓縮乃至變形但不能被抹去,就好像富春江的四季輪回。春江水暖,只有入水可知。從這個意義上講,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或江一在電影中提到的《千里江東圖》,便成了這未來的《春江水暖》。

(張斌 作者為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